大家好,社区生鲜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社区生鲜超市新模式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社区生鲜和社区生鲜超市新模式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主要内容一览
- 1、社区生鲜自提项目是互联网加公共服务还是新业态
- 2、社区生鲜配送和企业食材配送之间的区别有哪些
- 3、武汉社区生鲜店市场规模
- 4、社区生鲜配送生意经营模式社区生鲜配送生意经营模式详述
- 5、2020社区生鲜报告门店数增长4574企业实现盈利

社区生鲜(社区生鲜超市新模式)
互联网加公共服务还是新业态">1社区生鲜自提项目是互联网加公共服务还是新业态
无人智能生鲜柜首现社区,“互联网+生鲜”社区商业盛行
潇湘晨报
原创
2020-8-10 21:15 · 潇湘晨报官方账号
当下,正值社区商业趋势下的转型之年。2020年,因为新冠疫情的影响,互联网居家智能生活受到大众追捧,社区生鲜店、社区团购项目等多种商业形态也发展地更加迅速,互联网+生鲜产品的小型社区生鲜业态慢慢盛行起来。“最后一公里”催生出的社区商业新模式成为了新的风口。
社区生鲜店不断扩张
对于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做饭是一大难题。工作忙,没时间去菜场,买了菜不会做,这已经成为年轻人们的常态,因此大多数年轻人都以点外卖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而外卖因为质量和价格等因素,也让它不能成为长久的消费模式。此外,不具备地域优势的小区,在基础设施不完善的情况下,常常与大众农贸市场的距离较远,购买平价蔬菜成为居民日常生活的难题。
于是,从日常生活必备品中,商家们看到了商机。市场的需求催生了新模式的更迭,社区生鲜超市就这样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首选。通常社区生鲜店都在小区楼下或5-10分钟路程的地方,下班回家的路上可以顺便买个菜或者其它生鲜食品;其次,社区生鲜超市可以营业时间的调节性强;社区生鲜超市的商品,包装精美,品相好,满足了年轻人对食材安全的需求。另外,加上今年因为疫情影响,也让无接触消费的社区生鲜超市引领了潮流。。
公开资料显示,2018年起,包括沃尔玛、永辉等国内外商超巨头都在国内市场进社区开“生鲜小店”,永辉mini2019年就已进京,盒马mini于2020年7月初在北京和平里和黄寺大街店同时开出了两家店,并宣布实现整体盈利。
“互联网+菜篮子”自主售卖,开启社区生鲜的新方式
随着社区生鲜行业的入局者增多,技术产品的创新和迭代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关键。
而结合如今提倡的“打造智能社区生活,绿色居家生活”理念的智能生鲜柜,便成为探索社区生鲜新探爪。
“我们现在下楼,就能直接买到新鲜蔬菜和水果了,购买的食物也有质量保证,很方便的。” 近日来,长沙市天心区荣盛花语书苑小区的居民率先体验了无人智能生鲜柜带来的买菜便捷体验。8月9日上午,记者看到长沙市天心区荣盛花语书苑小区居民楼下,不少居民围观在小区新摆放的湖南轩子扬智能生鲜专柜前,专柜内放在生鲜冷冻食品、新鲜蔬菜水果、粮油蛋奶等食材,数民业主扫描柜上的二维码,开柜取菜,感应系统自动称重;关上

社区生鲜(社区生鲜超市新模式)
2社区生鲜配送和企业食材配送之间的区别有哪些
社区生鲜配送是小地区的新鲜食品配送,企业食材配送是大地区的大经济层面上的食材配送,仅有这些吾知,小汝不才呀!
3武汉社区生鲜店市场规模
社区生鲜店在武汉也就200多家,遍布武汉三镇,大部分店面在二环线内,线上平台就很多了,基本所有的生鲜电商都在武汉开展了业务。 销地批发市场则比较少,有白沙洲市场,四季美市场,万吨肉联厂,中粮冷库,江夏海吉星,葛店万吨,武汉及周边县市蔬菜、冻品、干调等采购基本在白沙洲市场,本地超市和菜市场的生鲜采购主
4社区生鲜配送生意经营模式社区生鲜配送生意经营模式详述
社区生鲜配送生意经营模式有以下。
1、电商模式
生鲜电商,主要是指在互联网上直接销售生鲜产品,目前生鲜商品主要有水果、蔬菜、肉品、水产等。生鲜电商对配送时间、配送条件要求苛刻,甚至在配送区域上也有所局限。这些都极大提高了生鲜电商的门槛并成为其发展的巨大挑战。
2、社区模式
社区生鲜店比超市方便,比便利店接地气,比小摊位更加可靠,可以根据周边居民的情况进行生鲜配送服务,社区生鲜店无疑是生鲜配送的下一个风口。
3、新零售模式
新零售与传统电商和生鲜店都有很大区别。消费者可到店购买,也可以在网上下单。新零售主要是以互联网驱动、线下体验的复合模式来满足附近的消费者对生鲜食品采购、餐饮以及生活休闲的需求。
4、B2B模式
目前B2B生鲜配送的经营模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以自采自营为主的重模式,这种中央厨房的重模式很多企业在采用,比如麦当劳等;另一种则是以搭建平台撮合交易为主的轻模式。重模式可以保证质量,但运营成本较高,轻模式采用社会化运作,但是产品质量难以把控。
5、B2C模式
B2C生鲜零售模式主要通过批量采购,降低采购成本。然后将生鲜食材存储到冷库中,通过网络电商进行销售。运输、储存成本都比较高。B2C模式曾经让很多生鲜企业倒在路上。
6、C2B模式
C2B模式主要通过生鲜预售,通过客户下订单,然后以销定采。生鲜食材的库存时间从20多天缩减至10-20个小时,降低了存储成本,在“最后一公里”配送方面,C2B电商均采用“自提点+上门配送”结合的模式,减少了物流成本。
52020社区生鲜报告门店数增长4574企业实现盈利
11月19日,由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主办的“2020中国全零售大会”在上海召开。在本次大会上,《第三只眼看零售》创始人赵向阳解读了《2020社区生鲜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就社区生鲜业态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
报告以65家社区生鲜企业为样本,涉及门店数5196家。为了让数据具有参照性和可比较性,报告统一定义:将门店面积1500平方米以下,生鲜占比超过20%,立足社区的零售业态纳入社区生鲜业态的范畴进行调研。
报告显示,与2019年相比,社区生鲜业态回归理性,资本对社区生鲜的热度逐渐降温。与前两年的“外来者”挤入社区生鲜赛道不同,2020年的社区生鲜行业多为传统零售企业在发力。
从经营数据来看,2020年社区生鲜盈利能力较2019年有所提升,商品损耗得到了有效控制,但人力成本和租金成本也在进一步上涨。
从宏观层面来看,整个社区生鲜赛道回归理性。从入局企业的数量来看,新入局企业数量明显减少。调研显示,2020年新成立的企业只有5家,而在2018年最高峰的时候一年成立的社区生鲜品牌有15家,连续两年递减。
从企业融资情况来看,与资本接洽的企业数量在2020年骤减。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的社区生鲜行业融资总额为60.83亿元;2019年的融资总额为54亿元,而今年行业仅有一笔融资发生,是8月份谊品生鲜得到腾讯、今日资本等机构的投资,融资金额为25亿元。
从增速来看,社区生鲜门店数保持着45%的高速增长。中国连锁协会发布的便利店发展报告显示,2019年便利店门店增速为13%。对比之下,社区生鲜的门店扩张速度远高于便利店,这也反映出疫情驱动下社区生鲜业态的机会点。报告对不同受访企业的门店增幅进行统计,有16%的企业为零增长或负增长,25%企业门店增幅超过30%。七鲜生活、家乐园优鲜、逸刻新零售这三家企业门店增幅超过100%,提升了整个调研样本的平均值。
从门店规模来看,69%的受访者门店数在50家以内,门店数超过100家的即可被看做是区域龙头企业。参与本次调研企业中门店数最多的是钱大妈,达到了3000家。
调研显示,社区生鲜企业的销售规模主要集中在1-5亿元之间,超过10亿元的企业占比为13%。
样本企业中销售额最高的是钱大妈,今年销售额预计将达到130亿元,排在第二的位于东北的兴隆家,预计销售额为80亿元,深圳美宜多以23亿元的销售额位列第三。首航超市、生鲜传奇预计今年的销售额分别为18亿元和15亿元。
从社区生鲜企业的盈利情况来看,74%的企业能够实现整体盈利,较2019年的46%有明显增长,社区生鲜盈利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我们认为,疫情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区生鲜盈利能力提升
报告同时针对社区生鲜业态的平效和人效进行了调研。调研数据显示,社区生鲜业态的平效为29991元/平/年。而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 ,超市百强企业平效为13391元/平/年,不足社区生鲜业态的一半。
从人效来看,社区生鲜业态的人效是69.98万元/人/年,百强超市平均值为100.4万元/人/年。从这个角度看,社区生鲜业态平效要高于综合超市,人效则低于综合超市。
社区生鲜样本企业综合毛利率从13%-28%不等,平均值为20,与去年同比增长4%。报告数据显示,依然有36%的企业毛利率是零增长或者负增长,这反映出生鲜业态经营的激烈。
社区生鲜业态的生鲜占比从20%到100%均有分布,平均算下来占比为49%。这两年,整个行业在加强生鲜产地直采,调研数据显示,社区生鲜业态的直采平均比例为30%,与2019年的数据相比,同比增加9%。
我们针对生鲜商品损耗率进行了调研,损耗最小的企业为2.6%,损耗最高的为25%,平均损耗率为8.1%。今年与去年相比,企业平均损耗下降了2.4%。从损耗控制的分布来看,50%的企业损耗率下降了。
2020年,租金和人力成本同时上涨。样本企业的租金平均值为3.6元/天,一些租金较低的城市,租金不超过1元每平米每天,而最高的可达11元。租金占销售额的比例平均为6.2%。相比之下,百强超市企业平均租金占销售额比例为2.7%。
受访企业人员工资月薪从2100元到最高的5900元不等,平均值为3577元。人力成本同比上涨7.2%,人工费用占销售额比例为7.9%。百强超市的人力成本费销比为6.1%。
疫情对社区生鲜业态影响有多大?具体体现在哪里?报告通过数据来分析。报告将上半年和第三季度作为两个时间段来进行对比。上半年可比门店增幅为23%,而第三季度增幅为2.5%,销售环比回落。上半年有7%的门店出现负增长,而第三季度出现负增长的门店有35%。上半年销售增幅最高80%,第三季度最高增幅为40%。这说明疫情对社区起到了驱动作用,伴随着疫情得到控制,这种红利在消退。
从来客数看,上半年来客数同比增长0.4%,第三季度来客数同比增长1.6%。上半年53%的企业来客数出现下降,17%的企业客流下降20%以上。而第三季度有61%的企业出现来客数下降。
对于第四季度的销售预测,多数企业比较乐观,51%受访者表示可以同比增长。今年第三季度,特别7-9月行业出现普遍性的销售下滑,一些企业甚至出现断崖式下跌。从社区生鲜的情况来看,社区生鲜的抗经济下行的能力要强于大卖场。
在疫情的驱动下,加工商品有了提升,加工商品在生鲜品类的平均占比为9.7%,这加工商品销售增加4.2%。伴随着生鲜到家业务提升,业界预判预包装生鲜会有一个较大的提升。调研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预包装生鲜占比为22%,同比增加9%。
疫情带给自有品牌发展契机。我们针对社区生鲜业态的自有品牌进行调研。数据显示,社区生鲜自有品牌的平均占比为4.7%,占比最高的可达40%。自有品牌的销售增幅为20%。
在接受调研的企业中,增速最高的前五名企业分别是黄商超市、生鲜传奇、联盛超市、上海逸刻以及昆明日新达超市。
通过调研发现,很多企业以包装蔬菜作为切入点开展自有品牌。报告认为,我国农产品的只有产地品牌,而缺乏产品品牌,所以以生鲜作为切口开展自有品牌是一个不错的思路。
今年是实体零售开展线上最积极的一年,我们对线上销售进行了调研。受访企业平均线上销售占比为6.8%。超过一半的受访企业线上销售占比在5%-10%之间。从线上业务实施途径来看,大部分企业通过自营的小程序来开展线上业务。
调研数据显示,实体零售企业对第三方到家平台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59%的受访者表示对到家平充分信任,积极拥抱。
社区拼团是今年发力较猛一个新的销售方式。我们的调研中,64%的企业开展了社区拼团业务。在开展社区团购的企业中,每个月开团次数最少有两次,最高的30次。平均算下来,社区团购每个月开团9次。在样本企业中,社群粉丝数最少的只有750人,最多的有37万之多,平均粉丝数为67000人。
我们对每家企业开团的销售额进行了统计分析,最少的一次只卖2000元,最高的一次开团可销售300万,平均算下来有28万元。
我们以平均67000人的平均粉丝量来看,每期开团每位粉丝可以贡献4元钱。从社区团购占真题销售比例来看,最小的只有0.8%,最高的有29%,平均为5.5%。
社区团购有爆品的属性,高质低价、网红特色是它的最大特点。这使得它对供应链的要求较高。从SKU数来看,每期开团最少的SKU是四支,最高的可达100支,平均值为25个。调研显示社区团购的SKU与实体店重合度从0到100%不等,平均有51%的重合度。调研数据显示,59%的社区团购企业重合度在50%以上。这说明社区团购还是依赖实体店原有的供应链。
直播带货是今年社区生鲜的一个新玩法。调研显示,44%的企业都开展了直播带货。51%的受访者表示效果一般,41%的企业表示效果不理想,只有8%的企业表示直播带货效果不错。
在今年8月初,《第三只眼看零售》针对1000位消费者进行了疫后消费习惯改变的调研。其中针对直播带货这一块,33.8%的消费者表示根本不会看,15.1%的消费者表示会看但不会买,47.4%的消费者表示会看而且偶尔买,只有3.7%的消费者表示是会看且经常买。
从2020年初到8月初,直播购物累计消费不超过500元的人群占比51%,500-1000元的占比为21.89%,1000元以上的占比只有26.33%。从消费者的认知来看,直播带货并不能成为主流的购物渠道。
未来消费形势如何?受访企业的反馈比较乐观,大部分认为2年之内就可以恢复消费热度,但也有部分认为消费已经恢复。只有少数受访者表示悲观,消费恢复至少需要三年甚至更长。
我们针对受访者对未来市场预期进行了判断,51%的表示谨慎乐观,46%的表示乐观,3%表示悲观。87%的受访者表示一直看好,3%表示以前不看好,因为疫情驱动现在看好。而也有10%的表示以前看好,现在反而不确定了。
基于上述判断,56%的受访者表示未来开店态度积极,28%的企业表示保守,另外有15%的开店持中立态度。






